欢迎光临本网站,专注分享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央行 征信 中心启动二代 征信 系统切换上线工作

发布时间:2021-09-08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导读:影响超10亿人!二代征信呈文今可盘问有啥变革?...

今天 1月19日 起,随着二代征信系统上线,你可以盘问到新版个人征信呈文了。

小搭档们关怀,传闻水电费缴费信息会纳入新版信誉呈文,独特还款信息也会纳入,假离婚买房会遭到冲击?这是真的吗?

央行 征信 中心启动二代 征信 系统切换上线工作



央行征信中心网站截图。

今起可盘问二代征信呈文

1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自2020年1月19日起,征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誉呈文盘问效劳。

别小看这次征信系统的晋级,将会影响凌驾10亿人。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盘问量别离为24亿次和1.1亿次,日均盘问量别离为657万次和29.6万次。

二代征信呈文有哪些变革?

与一代征信系统提供的信誉呈文比拟,二代征信系统提供的信誉呈文主要是丰硕了根本信息和信贷信息内容,改进了信息展示模式,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

详细有这些变革——

1、显示“独特借款”信息

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对媒体暗示,“独特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独特承当连带归还责任的借款,征信中心在二代格式信誉呈文中设想展示“独特借款”信息,是为了更为片面反映企业和个人情况。

很多人认为,51配资网,此举意味着离婚买房不再享受首套房贷认定资格,假离婚买房的行为将遭到冲击。这是真的吗?

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换,征信系统将依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不雅观记录实际状况。例如,假如发生后续独特借款协议解除,金融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更新信息后,不再承当还款责任借款人的信誉呈文中将不再展示这笔贷款信息。

不过,本日你还不能立刻盘问到独特借款的详细信息。因为,据介绍,1月19日上线的二代格式信誉呈文中尚未展示个人“独特借款”信息,待下一步金融机构初步接纳二代格式报送数据后,这类信息才初步展示。

2、显示5年还款记录

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此前暗示,新版个人信誉呈文设想展示“5年还款记录” 包含还款状态、逾期金额 ,现行个人信誉呈文也展示了5年的还款记录,只是展示方式略有差别。

个人信誉呈文展示“5年还款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信息主体的信誉情况,协助公众积攒信誉产业,促朝上进步得融资。

3、尚未收罗水电费缴费信息

对于大家关怀的水电费缴费信息能否纳入的问题,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二代征信系统尚未收罗个人船脚、电费缴费信息,仅在二代格式信誉呈文中设想预留了展示格式。但二代征信系统将继承展示一代征信系统中已收罗的个人电信正常缴费和欠费信息。

也就是说,假如你去盘问新版个人征信呈文,51配资网,可能会发现呈文中预留了个人船脚、电费缴费信息的展示格式,但里面并没有详细信息展示。

据介绍,在实际收罗时,征信中心将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协商,并将严格落实《征信业打点条例》第十三条“收罗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自己同意,未经自己同意不得收罗”规定,在数据源单位获得信息主体授权同意后才报送数据。同时,征信中心将严把数据质量关,只要在确保数据质量和安详的状况下,才会实在将数据收罗入库并对外提供盘问。

4、还有哪些新增内容?

据媒体报导,二代格式信誉呈文还新增了相关数据项格式,个人增多 “循环贷款”、“信誉卡大额专项分期”、“授信协议信息”等信息;企业增多“循环透支”、“企业为个人提供保证”、“逾期总额、本金和月数等逾期指标”等信息。

还有局部数据是新增展示,个人信息增多展示“个酬报企业提供保证”、“就业情况”、“国籍”、“联络电话”等;企业信息增多展示“上级机构”、“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

如何停止盘问?

鉴于二代格式信誉呈文进一步丰硕了个人和企业的信誉信息,信息更新效率进步,更为片面、及时地反映了个人和企业的信誉情况,央行征信中心建议个人和企业及时存眷本身信誉情况变革,切勿过度负债,定时足额还款,维护优良信誉记录。

个人可以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全国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盘问点,及局部金融机构网点、局部地区政务大厅停止柜台或自助盘问机盘问。

个人通过互联网盘问本身信誉呈文免费,通过柜台盘问本身信誉呈文,每年前2次免费,自第3次起每次收费10元。

央行征信中心建议一年盘问两次,一方面,能发现自己信誉信息能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发现谬误信息后能够及时纠正。

必要留心的是,期货配资网,短期内盘问次数太频繁并欠好。因为每次盘问会被记录并在呈文里显示,假如个人在申请贷款前短期内过于频繁盘问,会使金融机构认为该个体存在信誉风险,可能慎重放贷。 记者 李金磊